高度近視引起視網膜病變
台灣有「近視王國」之稱,尤其五、六百度以上高度近視最常見。而視網膜剝離和近視有著密切的關係,高度近視很容易引發視網膜剝離,一般正常人發生視網膜剝離的機會約萬分之一,而高度近視者危險性增加十倍,高度近視者平時應詳細檢查視網膜,因為一旦產生視網膜剝離,便有導致失明的可能。
網膜是內襯在眼球後壁的一個薄而纖細的感覺組織層,是眼球最主要、最關鍵性的組織,它是視功能(包括光覺、形覺、色覺)的策源地,是光刺激轉化成視覺神經衝動的所在。
它的特殊性在於:
1.結構複雜;分10層組織、3種神經元和二套血管供養系統。
2.組織脆弱;厚度最薄,黃斑區及鋸齒緣最薄處的厚度約0.08-0.09㎜,靠視乳頭處最厚約0.4㎜易遭損傷破壞。
3.代謝旺盛;耗氧量及糖分解力超過身體中任何其他組織。因此,視網膜易受各種病理因子的損害而產生多種的視網膜疾病。
視網膜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負責將看到的影像忠實呈現。視網膜的感覺層與色素上皮層,正常時是緊密黏貼,這兩層組織大部分靠更外層的脈絡膜供給其營養,一旦視網膜感覺層與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分離而發生視網膜剝離,視網膜感覺層就會失去大部分的營養供給而機能退化。視網膜剝離屬眼科急症,必須緊急治療,否則視力預後不良,甚至無復明希望。
高度近視者的眼球擴大拉長,眼球壁變薄也愈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視網膜剝離有兩個前驅症狀:1閃光幻視,即在視網膜無光線的刺激時仍見閃光,乃由玻璃體牽引視網膜而引起。2 周邊視野突然出現一群浮動黑點,乃因視網膜破裂時產生微小玻璃體出血引起。接著會產生進行性的視野缺損,其範圍與視網膜剝離部位相對應,或視力減退。
視網膜病變的類型
視網膜剝離依致病因不同,可分為三大類:
1.裂孔性視網膜剝離
臨床上最常見,和高度近視及眼球老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它的產生為先有視網膜裂孔形成,接著玻璃體(充滿於眼球內部的一種類似生雞蛋蛋白的膠狀物)由此裂孔進入視網膜下方,使它和色素上皮層分開而產生視網膜剝離。裂孔的產生多半在周邊的視網膜,因為此處的視網膜在胚胎發生時就較晚形成,比中央部分來得薄,加上血液循環也較差,所以較易造成致病性的周邊視網膜退化。
2.牽引性視網膜剝離
它是因為視網膜表面有異常的纖維組織增生,收縮造成牽引的力量,將視網膜和底下的色素上皮層分開。最常見的原因是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他的例子有眼球外傷和早產兒視網膜症等。
3.滲出性視網膜剝離
臨床上比前二者較少見。當有厲害的眼球內部發炎時,血管會漏出大量滲出液聚積在視網膜下方,而造成視網膜剝離,例如後鞏膜炎,原田(Harada)氏症,及眼球內腫瘤等。
視網膜剝離的徵兆
視網膜剝離時不痛不癢,但會看到一大片黑影或看東西時影像扭曲,視力減退或色調改變,有的人還會有一些前驅徵兆例如看到黑點、黑影、蜘蛛絲或黑雲在眼前飄動或眼前突現閃光,即使眼睛閉起來時也會感覺得到;少部分患者會有視野缺損的症狀。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飛蚊症」乃普遍存在於高度近視或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多數是良性的玻璃體退化所產生,只有少部分突然黑點增加或形態改變,甚至伴隨閃光者才可能是產生視網膜裂孔或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剝離初期常無症狀,且多只有單眼病變,一眼正常,常讓人忽略。高度近視者應有定期檢查視網膜的習慣,否則不經意碰撞,都可能讓視網膜剝離,若早期發現,治療效果良好。
治療方式
早期發現的視網膜退化或裂孔,可以在門診接受雷射光照射或冷凍治療,不必住院。若已有視網膜剝離,便須住院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以「鞏膜扣壓術」為主,若合併有玻璃體出血,便需採「玻璃體切除術」。另外針對某些網膜剝離之患者,可以適用一種新的方法──「氣體網膜固定術」,手術時間較短,對眼球組織傷害較小。另外強調一點,若患者有一眼視網膜剝離,另一眼也有百分之十的機會產生同樣問題。因此雙眼都要詳細檢查,且手術後也需接受三個月至半年的定期追蹤檢查,以早期發現新的病變,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最終目標。
糖尿病引起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是體內醣類代謝失調的疾病,血糖升高、口渴、多尿及血管病變均是其特徵。而糖尿病也可造成眼睛的病變。例如:白內障、青光眼、偶發性的視力模糊,尤其是眼球後部的血管病變均可能影響視力。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約佔糖尿病患的40%左右,而且罹患糖尿病的時間愈久,產生的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就愈高。他不但是台灣中老年人失明第一大原因,引起失明的機會更是一般人的25倍。糖尿病患由於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進而破壞視網膜血管,造成視網膜黃斑部水腫,以及眼球內出血(玻璃體出血)。眼球內反覆出血會導致結疤﹝纖維化﹞,使視網膜變形,甚至將視網膜扯離眼球壁,造成視網膜剝離而失明。
什麼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1.糖尿病性視網膜症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此乃起因於滋養視網膜的血管變性,這些脆弱的血管會漏出液體或血液及產生易破的小血管。
2.視網膜是水晶體聚焦處,而這光的訊息則經由視神經傳送至腦部,當血管液體的釋出破壞或在網膜上結痂,那麼傳送至腦部的影像就變得模糊了。
3.會罹患糖尿病網膜症的病人通常都有很長的糖尿病病史,大約60%的病人有長於15年的糖尿病病史而使得其眼球的血管產生病變。而發於兒童或十多歲的糖尿病,我們稱為幼年型糖尿病,而幼年型糖尿病患者特別容易在年輕時產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雖然只有少數病人,因此產生嚴重的視力問題或全盲,但是在美國的成年人中,失明原因最多由糖尿病引起,而其瞎眼的比率約為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
4.有兩種型式,一種叫做背景性網膜症是在網膜上的血管產生病變,其中有些血管變小,有些變大而成的囊狀阻礙血流而產生滲出液或出血導致網膜水腫,或產生沉澱物。
5.背景性網膜症我們認為是一種早期的糖尿病變,幸運的是80%的糖尿病病人其視力不會嚴重損壞且其病程亦不惡化,在少數病人中,有些滲出液淤積於黃斑部,而影響中心視力,例如:直視影像、閱讀或工作時視力模糊。而此症狀有可能變得更嚴重而危及視力。
6.第二種型式稱之為增殖性網膜症,這和第一種同樣是網膜表面的新生血管引起的。而脆弱的新生血管可能破裂而導致血液流入玻璃體(此乃眼中透明的膠狀物)如果這些血液使原本清澈的玻璃體混濁,那麼光線由水晶體至網膜呈像即會變扭曲,此外受傷血管處的疤痕組織會黏在網膜上使其牽引而離開眼球後壁造成網膜剝落。虹彩上也會有血管增生而成青光眼,嚴重的視力喪失及失明均可能產生。
原因及徵狀
1.糖尿病網膜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明,但可知道的是糖尿病會使全身的小血管變得脆弱,而懷孕及高血壓會使其更惡化。
2.在背景性網膜症的病人,視力可能會逐漸模糊,但所受影響不大,而另一眼仍保有正常視力,因此除非作眼科檢查,不易知道罹病。
3.而增殖性網膜症發生出血時,病人眼睛會模糊,甚至完全喪失視力,這種嚴重的糖尿病網膜症須緊急的處理。
檢查及診斷
眼科醫生作一般的眼科檢查最能夠提早得知有無糖尿病網膜症,而糖尿寎的寎人應定期檢查眼睛並注意影響視力的原因(而非糖尿病的患者亦是如此,因此類檢查可助其發現是否有糖尿病或其它疾寎)。眼科醫生用眼底鏡來檢查有無眼底變化,而眼球亦可攝影以免更進一步的發炎反應發生。而病人得知有網膜病變的第二種方法是眼科醫生用螢光染料由病人手臂注入,此染料藉由血液而至網膜,當它由血管破裂處流出我們可由攝影得知。這種方法叫做網膜螢光血管攝影,而此法亦可幫助眼科醫生決定是否要做更進一步的處理。
治療
當糖尿病網膜症診斷出來,眼科醫生認為病人的年紀、病程、生活型態、疾病破壞的型態、疾病破壞的嚴重度,都可決定治療是否要施行或繼續觀察病程進展。對許多人而言,是不須治療的,而有些病例則建議治療以阻止繼續破壞網膜或改善視力。
眼科雷射手術可能是治療的最好方法,它可以封死破裂的血管。雷射光束聚焦於受損的網膜上,產生的熱可以阻止繼續出血,並修補移除血管或形成針釘狀的疤痕。治療後可阻止不正常血管生長和使眼球網膜回到正常位置。這種治療無須切開眼睛,因此,可在眼科醫生的門診內施行。如果此病能早期診斷出,那麼眼科雷射手術可避免其繼續惡化,甚至在疾病晚期亦可由此避免
嚴重的視力喪失。
但是,雷射手術並非人人適用,其決定的因素在於疾病位置及侵犯的程度。如果玻璃體因血液滲入而過於混濁,則必須施以「玻璃體切除」。 要成功地治療糖尿病網膜症,不單僅靠眼科醫生的診斷治療,病人的行為及自我照料也很重要。所有控制飲食的內科療法均需執行,雖然生理行為影響背景性網膜症極微,但可能會導致增殖 性網膜症的出血增加,因此運動時不可太劇烈、緊張及倒立運動均應避免。
早期檢查出糖尿病性網膜是保護眼睛免於視力喪失最佳的方法,甚至在病人未有病徵之前就應至少每年由眼科醫生檢查眼睛一次,而有此病變時,則應更常做眼睛的檢查在大多數人而言,早期的檢查可使眼科醫生在視力未受損時,即開始治療眼疾。而若有其餘的眼病,如發炎反應,也應儘早就醫。